孩子的遊戲,大人不該過度干涉!還給孩子「Free Play」的能力

作者 李玉華

Ch1

「還我特色公園行動聯盟」在沒有開會或活動的深夜,必須經常性且大量地吸收新知及閱讀研究,包括世界各地對於「兒童發展」、「遊戲」、「安全風險」、「空間設計」和「兒童友善城市」等論述。從澳洲的一個網站「讓孩子自然習得──幼兒教育顧問」(Natural Learning–Early Childhood Consultancy),我們就讀到了這兩年多來,台灣因遊戲場形式開始變得更多元且具特色,而經常看到的幾個議題之一:成人對於兒童遊戲的干涉,究竟能到什麼程度?或該精確地說,究竟「不能」到什麼程度?

筆者曾因接受台北廣播電台「公民總主筆」節目訪談,聽聞主持人提到他住處社區公園的一個真實案例:

一個阿公因為帶孫子在公園遊戲場玩,孩子在溜滑梯時擦傷,阿公跑去責備里長,於是造成孩子擦傷的這位元兇──滑梯,就硬生生地被拆掉。

這種直接因為單一偶發事件,就剝奪了兒童基礎建設的行為,就是成人對於兒童遊戲的干涉,以極端做法處理的負面案例。

Ch2
你小時候,是否也曾經這樣爬上滑梯?

受傷是因為遊戲場不安全,還是因為小朋友不會玩?

英國健康與安全執行局、遊戲安全論壇顧問暨遊戲設施風險管理手冊作者 Tim Gill,在 2018 年為荷蘭伯納德范里爾基金會撰寫的《風險、責任及公共空間的兒童遊戲:全球白皮書》中,指出:「意外及傷害發生時,要先評估這個孩子對遊戲場的環境是否並不熟悉?甚至是不是長時間待在家中或學校這一類乏味且過分安全的環境?因為這些因素,都會影響兒童對遊戲的熟悉度及能力展現。」

當意外及傷害發生時,成人總是把幼兒通通幻想成脆弱個體,忽略每一個孩子其實有不同的特質。照護者、保母及教育工作人員都要練習,瞭解每一個孩子本身的漸序發展,還有是否常有自主探索和自由遊戲的機會。孩子習慣依賴嗎?或是孩子能夠認識且習慣使用自己的身體?以上這些,都需要成人經過妥善評估,才能做出對孩子最好的決定。

Tim Gill也提到:「太多意外發生的情況,是「風險補償」(Risk Compensation)的案例。也就是環境太安全,讓孩子和照顧者都失去風險評估的能力,所以孩子因此受傷,家長則是不夠集中注意力陪伴。」在他的普查研究中,像台灣這樣的親職高度憂慮文化,親職照護者對於「安全」的態度,更是把原本屬於專業範疇的事情,搞得更複雜。同時,越來越多直升機親職(Helicopter Parenting)常做的三種事:控制、保護和下指導棋,更是影響兒童發生意外或受傷的比例。

Ch3
「倒著滑」是老師父母禁止再禁止、小孩還是樂此不疲的行為。

與其給一堆「不准」,不如訂個簡單協議

回到剛剛提到的社區公園的遊戲場溜滑梯被拆案例。很容易聯想到,當一個孩子要溜滑梯時,會聽到多少充滿「控制、保護和下指導棋」的干涉,而無法相信自己身體的直覺,做出自己的判斷呢?前面提到的澳洲網站就彙整了一個「神煩碎念」列表,大概是以下這 10 項:

1.每一次只能一個人溜哦!
2.只能屁股擺正坐著溜哦!
3.屁股擺正坐好,腳要伸直向前溜哦!
4.坐好!腳伸直!手要抓著兩邊溜下來哦!
5.絕對不可以反過來往上爬滑梯哦!
6.不要在滑梯上推來推去哦!
7.排隊!輪流!
8.溜完就去後面排隊哦!
9.排隊的時候,不要推來推去哦!
10.……(你看吧!擦傷了!)

我們這些成人真的管太多了。也許,乾脆大人都把小孩裹在泡泡紙裡再出門,這樣,就能絕對安心,不用大費唇舌了,是嗎?其實,這樣可能讓本來好處多多的溜滑梯遊戲,被大人搞得又無聊又更危險。因為有點智慧和自尊的孩子,都會自己再去找更刺激的玩法啊!

讓孩子自己學會面對和處理風險,進而學會照顧自己和他人,因為幾乎所有懷抱自主意識的個體,都不想要被指指點點怎麼玩耍;而且,孩子才是遊戲的專家啊!我們成人越是想要指手畫腳,孩子更會在我們管不到的地方反其道而行去「挑戰規定」。不如,讓我們這些自以為是的成人,主動蹲下身體、拿下大人冠冕,跟孩子達成「和平協議」:

協議 1:沒有人想要受傷吧?不管生理心理、口語或情緒上,所以,別讓自己受傷。
協議 2:那也不能弄傷人吧?不管好蛋壞蛋、嬰幼兒或成人,所以,別去讓人受傷。
協議 3:沒有誰想要心愛的個人玩具壞掉吧?那麼,遊戲設施或自然生態,大家一起來維持!

經過大家同意後,孩子和成人只要謹記這三個協議,沒有違背,就可以讓大人住口,讓自己放心放膽放手放腳地去玩!

Ch4
大家來當拱門!發揮想像力的孩子,有各種出乎意料的玩法。

擦破皮、撞瘀青,是自然的童年經驗

「讓孩子自然習得 」網站,在這一個議題上,也舉了一個詼諧的例子,讓「危險」和「風險」傻傻分不清楚的親職照顧者、保母及教育工作者,能夠做個反思。

如果大家把孩子當成租車來照顧,是不是就萬無一失了呢?我們應該都有租車的經驗。租車之前,業者會給你一張點交表格,跟你講車子本來哪裡刮傷損壞,然後在你還車的時候,業者會查看有沒有增加的刮傷和損壞。

照顧小孩,也來用這一套系統如何呢?交給代理照顧者、保母、老師帶去學校或公園遊戲場之前,先列出小孩原本幾處擦傷、腫塊、瘀青或污漬,回家時,如果有多的損傷,這些代理照顧者、保母、學校工作人員、公園遊戲場維管單位承辦和遊戲倡議團體,就通通要負責到底!這樣的話,大家覺得好不好呢?

這些相關人士,整天對孩子喊「小心點啦!」「不准跑啦!」「不要碰別人啦!」「手乖乖擺好啦!」然後小孩通通關在室內,被控制好好的,不得踏出室外,因為「外面的世界好危險」。如果孩子發生任何一點損傷,就要馬上致電媽爸、奉上點交表格,再加土下座致歉,以示負責。這樣的話,各位會滿意嗎?

讓我們認真思考一下,誠實地說,這樣的點交表格,代表的是什麼?是不是代表孩子被交給一群疏忽懈怠的人去照顧,竟然會發生被刮到或被撞到「這麼嚴重」的意外,這可是一輩子都無法復原的傷害啊!(反串到此結束)

這些發生在兒時的一般性受傷,像是跑太快跌倒而擦破膝蓋,痊癒後,孩子可以自己很爽地把硬硬的痂剝掉。從牆上跌下來之後,那一大片驚人的瘀青,可以拿來炫耀及嚇唬玩伴。從攀爬架摔下來斷掉的手臂,在孩子之間其實是超級酷又讓人欽佩的榮譽獎章,綁著的石膏如同戰利品,可以讓玩伴在上面畫畫簽名!已經遠離童年太久的我們,能不能試著瞭解一下孩子世界的邏輯呢?

發生在兒時的一般性受傷,不是疏忽懈怠、不是放任瀆職、更不是未盡照護督導之責,大家不要這麼緊繃,心情放鬆一點,也放過自己和旁人一點。這些,代表的其實是不想把孩子安穩放在溫室、無菌室和保險箱豢養的「高品質的童年生活樂趣」啊!另一方面,真正去自己做判斷、下決定、冒風險和接挑戰的孩子,習得環境中各種危險因子的程度,遠高於被保護到從沒任何危機概念的孩子,而前者,是連跌斷手腳這種事情,都極少發生在他們身上的。

當成人花太多時間在這些一天、三天、十天後就會復原的生理傷害上,數數看這些小傷是要填多少點交表格、再去數數看需要貼多少 OK 繃?數完之後,回過頭來讓心理學家告訴你,過度保護和限制造成真正永久的傷害,是在心理層面上的。如果我們不讓孩子好好當個孩子去玩耍、去探索、去自然而然習得,剝奪了各種各樣的遊戲機會,這種心理層面的傷害才會有無可計量的恐怖後果。沒有一個人想讓孩子受傷,大家都該有基本照護之責,但是請大家毋須執著在這些短時間總會痊癒的生理小傷,而嘗試開始理解孩子情緒和心靈上的問題吧!

不過,澳洲政府的確有規定怎樣程度的受傷是必需填表呈報的,嚴重傷害到必需要有醫療處置的,不是貼 OK 繃這種處置,當然也絕對不是這些租車表格般的小傷,而是:嚴重頭部傷害、對身體發展造成重大影響的傷害、對兒童的蓄意傷害、任何讓兒童異常不適的傷害……

Ch5
成功做出在滑梯上吊單槓的「危險動作」,是不是很得意?

讓孩子有承擔風險的練習

每一個社會形態和文化因素,都大大影響成人是否願意放下干涉,而讓兒童「試驗風險/承擔風險/管控風險」。這是需要時空演進的。

研究經常發現,越往自然戶外探索的國家的孩子,比起在人工環境保持清潔的國家的孩子,後者更容易遭逢危險和生命威脅。因此,Tim Gill建議,最好的處理途徑,就是「擁抱它的複雜及個案不同」,將情與理做平衡,不過第一要務是「兒童健康和福祉」絕對沒有錯。為了權力位階者的名譽維持、或是對兒童權益沒有幫助的責怪文化,而刻意乾脆將遊戲場風險降至最低的做法,會犧牲兒童的參與、學習和享樂,而這是全世界遊戲權倡議者所不樂見的。

換個角度來說,下次當我們遇到過度關注孩子小病小傷、誇大怪罪到照護者身上,甚至要直接濫用成人權力、剝奪兒童的基礎遊樂權時,試著將這樣負面評價引導回到正面能量:和他們聊聊孩子自己爬樹時,其實很有解決問題的能力,而看看孩子玩得爽快的笑顏,還有他們爬到最高點時,那一股自信滿滿的樣子吧!

最後,分享以下這一段話。2016 年受邀來台參加第一屆亞太民主教育年會的美國波士頓學院教授 Peter Gray在他的著作《遊戲的價值:兒童如何面對人生中的挑戰》中提到:「兒童對遊戲的極度強大內在驅動,使他們能夠生存。根據人類歷史及史前紀錄,遊戲一直是兒童習得技能及獲得所處文化中所需知識的主要方式。兒童並不是藉由遊戲來逃避現實生活,他們就是在玩出現實生活。這麼做,他們才能從中獲取生活的現實感,生理上、智能上及情緒上的。」。

2018-05-17刊載於獨立評論


Ch
李玉華 Christine Lee

台灣「遊戲與童年」研究群社團版主。與各國作者合撰《City at Eye Level for Kids》、《反造再起:城市共生ING》、《公園遊戲力》及《45 Urban Ideas for Ukraine — and Every Other City in the World》等書。

英國布里斯托大學教育研究所、英國倫敦政經學院 Urban95 兒童視角城市規劃領導課程證書。’14 年因成為阿皮和阿兜的媽媽,開始關注兒少權利議題。’18 年與眼底城事參訪倫敦出版專題報導,並開始擔任以下講者:’19 年兒童友善城市歐洲聯盟布里斯托大會、’20 年布里斯托自然歷史聯盟網路論壇、’21 年香港創不同學院 好玩大學網路課程、’22 年世界都市公園大會網路論壇 及東京澀谷世界鄰居日網路論壇、’23 年國際遊戲協會格拉斯哥全球大會五國平行對談 及 紐西蘭遊戲協會網路論壇。

成為媽媽前,曾是英國劍橋大學出版社英語教育顧問、醴瑠服務社企創意長、苦勞網義務編譯、英國樂施會書店志工和伊甸基金會活動義工。